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美术展览香港美术:多元格局下的传承与汇通

2017-07-04 09:22栏目:兰亭

原标题:香港美术:多元格局下的传承与汇通

2017年美术展览香港美术:多元格局下的传承与汇通

东方明珠(国画) 144×365厘米 2017年萧晖荣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先后举办各类庆祝画展,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把香港和内地紧紧相连。在这一历史时刻,围绕香港回归主题,都产生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创作?香港现代艺术的风貌是如何形成的?回归祖国的20年间,香港的艺术生态有何变化?两地艺术家都有哪些深入的探索与交流?记者试图通过对两地艺术家、学者的采访,与读者共同走近香港艺术。

典型场景重现历史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目前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不仅从5500余幅全国来稿中遴选出159幅作品展出,还特邀了32位美术家参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为此次展览专门组织创作了一批大型作品,分别是由徐里、谭乃麟创作的《香港明天会更好》,李翔、杨文森、张蕊创作的《香港回归二十年发展成就巨大》,刘健创作的《省港大罢工》,刘金贵创作的《香港回归祖国,特区政府成立》,刘泉义创作的《香港与抗日战争》,苗再新创作的《英国侵占香港》,黄骏创作的《香港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陈钰铭创作的《虎门销烟》,王珂创作的《辛亥革命与香港》,以及萧晖荣创作的《东方明珠》,这些作品艺术地反映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香港的历史沧桑,描绘了香港回归祖国后取得的伟大成就,抒发了美术工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展现了中国画在新时代的新发展。这组重大历史题材画作,力求将历史与绘画艺术有机结合,以典型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重现那段历史。画作场面宏大,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深受参观者和专家的好评。

香港现代水墨的先行实践

如果说,20世纪前50年,香港艺术主要是受岭南派艺术家的影响,那么,从20世纪50年代起,香港艺术的活力来自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香港国际绘画沙龙”“中元画会”成为香港现代艺术家自觉探索现代艺术的标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表示,吕寿琨、王无邪显然是这一过程中取得成绩最早的香港艺术家,“就传统材料的实验来说,吕寿琨是最早走向抽象实验的水墨画家之一,其学生王无邪的抽象画是宋人山水在设计思想下的重新呈现,以致让人们能够看到自然精神的另一种物理情形。”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吕寿琨和王无邪共同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校外进修部,分别教授水墨画和美术设计课程,培养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现代水墨艺术家。

说到香港现代水墨的发展不得不提到移居香港的刘国松。1971年刘国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开始了20余年的现代水墨教学和推广,培养出郭汉深、李君毅等一批不断求索、自成一家的水墨艺术家,刘国松的学生还组建了“现代水墨画协会”。同一时期,前辈画家陈福善和方召麐的风格也趋于成熟,进入他们艺术创作的高峰期。陈福善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艺术探索,2017年美术展览,将各种丰富的视觉元素乃至潜意识及梦境中的景象进行重组,发展出一条中国式超现实主义道路。而方召麐则尝试打破传统的皴法,代之以大刀阔斧的笔法,来表达她刻于心中的山川风土。

“回归之前,香港画坛的画家与内地的美术界曾经长期处于疏离的状态。香港回归祖国,引发了香港画家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思考和强烈的归属感。”中国国家画院都市水墨研究所所长、深圳画院名誉院长董小明表示,因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与当代中国美术转型同步,香港水墨画得以蓬勃发展。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现当代形态在香港的多元格局中应有的不可或缺的位置何以可见?2011年和2014年由香港美术界筹办的两届“港水·港墨”现代水墨展的实践与成果,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清晰悦目的视野。作为展览的策展人,董小明表示,香港现代水墨,一方面始终以革新的态度面对传统绘画,在中国传统水墨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具有先行意义;另一方面又坚持探求不同于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路径,彰显了香港的文化品格,体现了今天香港画家的文化责任。

蓬勃的艺术市场和超前的收藏品味

作为一个成熟的国际化城市,香港健全的法律金融制度、发达的城市功能、连接东西方的地理位置等诸多条件,正吸引着国际上的艺术机构竞相登陆,反过来也燃起香港社会关注艺术的热情,推动着香港发展成一个“国际艺术之都”。曾任香港视觉艺术协会会长的吕丰雅介绍,从1997年回归前后,2017年书法展览,香港就悉力建设“西九文化区”,在间接推动艺术经济及市场之余,更为亚洲策划了一所以“M+”为名的视觉艺术文化的艺术博物馆。现在香港巴塞尔、艺术中心艺博会、香港国际古玩及艺术品博览会、水墨艺博会、买得起艺博会及几个酒店型的艺博会连续举办,国际及国内的艺术品拍卖机构及许多国际画廊纷纷进驻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