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最准确的书画资讯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2017-06-28 00:21栏目:学者

原标题:大碗茶,北京味儿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81年8月1日,北京街道上待业青年出售的大碗茶,深受群众欢迎。吕坚/摄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79年7月31日,《北京日报》1版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79年8月22日,《北京日报》3版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87年,当年摆茶摊的地方,“大碗茶”被写上了金字匾。胡敦志/摄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87年9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82年10月2日,《北京日报》2版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81年5月17日,《北京日报》1版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81年5月11日,《北京日报》2版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1984年9月24日,《北京日报》1版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2014年8月1日,建国门街道举办“胡同大碗茶——胡同人共话胡同故事”首场活动。社区居民、中小学生、胡同文化爱好者们欢聚一堂,喝大碗茶、聊胡同文化、说社区故事、看文艺演出,共度文化消夏夜。本报记者 孙戉/摄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2010年5月7日,《北京日报》2版

2017年书法比赛老照片中的老北京“大碗茶”

▼2005年7月25日,《北京日报》5版

立夏一过,天儿真正热起来,口渴时,情不自禁怀念昔日街头巷尾的大碗茶。对老北京来说,花“老二分”咂摸出来的不仅是回忆,也是这四九城的文化味道,更是一种不忘本的奋斗精神。

1.待业青年重摆大碗茶摊

新中国成立后,大碗茶在京城风靡一时。出门在外若是口渴了,2017年美术展览,找个茶摊,花二分钱,呷上一碗早已晾好的大碗茶,清凉又惬意。

可惜,这经济实惠的大碗茶行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消失了,直到改革开放的浪潮掀起。

1979年夏季,北京一些热闹的街头重新出现了很多茶摊,一些青年在那里满腔热情地卖大碗茶,供汗流浃背的过往行人去暑解渴。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前去光顾的既有本地职工、外地游客,也有港澳同胞、华侨和外宾。仅前门一带的几个茶摊,一天接待顾客就有近万人。(1979年7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卖大碗茶也是群众需要的职业》)

那个年代,大批知青返城,北京一下子“冒”出40万待业青年。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解决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京城街道开始兴办集体生产服务事业。据本报1979年7月31日1版《本市六万多名待业青年走上工作岗位》一文记载,本市各城区近郊区广开门路,大力兴办街道集体生产服务事业,分批分期安排待业青年就业。截至当年7月6日,全市已有6.1万多名待业青年走上工作岗位,其中一些人就是去卖大碗茶的。

此前,国营企业不经营茶水,人们渴了连喝茶水的地方都没有。如今,待业青年们被组织起来卖大碗茶,前门、北京站、天坛公园等流动人口多的地方基本上都有了茶水站,老百姓上街不用为口渴发愁了。

2.城镇经济从大碗茶起家

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提高后,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社会各项服务事业也必须相应地发展。然而数据显示:从1957年到1979年,北京城区和近郊区人口增长了45%,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了两倍,商业服务网点却减少了74%,人民群众生活十分不便。为此,北京决定壮大集体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北京日报》1981年5月17日1版,《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当时的北京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开了个先例。1981年5月11日,本报1版刊发文章《天安门观礼台休息室冷饮食品店开业见闻》,介绍了北京市生产服务合作总社所属4个集体所有制冷饮食品店在天安门观礼台休息室的开业情况。文中写道,天安门地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游览,但多年来广场上除了有几处照相摊外,没有一个商业服务网点,很不方便。为此,市政府决定在这里开办商店,不但供应糕点、糖果、牛奶,还为游人准备了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游客们有了解渴、消乏的去处,边饮茶边回味参观所得,也是种享受。参加工作第一天就到这里卖大碗茶的21岁售货员徐敬自豪地说:“天安门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能在这里为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服务,是光荣的事。”